心理专文
巴纳姆效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星座,他们认为自己星座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和运势特征都和他们相契合。然而这种共鸣其实是一种错觉,只是巴纳姆效应在作祟。
巴纳姆效应是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命名的。它指的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所说,他的节目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当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人们纷纷相信“眼见为实”的舞台效果,因此“心甘情愿”地被骗。人们的思维都有一定的选择性,每一个人在接收信息之时,都会下意识将信息进行过滤,选择自己能接受的消息进行接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那么如何克服这一效应呢?
首先须对自己有正确认知。通过一些人生体验,给予自身一个客观的评价,发扬优点,弥补不足。
其次要以身边人为鉴。《论语》中提到与人相处时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言行举止,来准确判断自己在人群中的定位,从而正视自己。
最后也应对自己有自信。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区区一个测试、星座就能概括的,所谓的运势之谈也不过是无稽之言。命运是由自己掌控的,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可以拥抱耀眼的未来。
哲理寓言
假死的老鼠
苏轼在一次夜读中忽然听到一阵老鼠啃东西的声音,他估计这声音是从床下传出来的,于是用手在床上使劲地拍打了几下,想借此把老鼠吓跑。然而这种办法收效并不大,仅仅安静了一会,老鼠又不停地啃起东西来了。
夜里老鼠啃东西的声音既令人心烦,又让人恼怒,因此,苏轼吩咐书童去捉老鼠。
书童端着烛台往床下一照,发现窸窸窣窣的声音是从一个被绳子系住了口的严实袋子里发出的,于是高兴地说道:“哈哈,老鼠被关在袋子里面了,它还能往哪儿跑呢?”书童小心翼翼地解开系紧袋口的绳子,只让袋口露出一条狭窄的缝隙,试图等老鼠刚一露头就捉住它。
可是书童等呀等呀,不仅没有等到老鼠出来,而且连一点响声也听不到了。因此,他感到非常奇怪。为了弄个水落石出,书童打开袋口,端起蜡烛把袋子里面照了个通亮。他发现袋中一动不动地躺着一只死老鼠。
书童惊讶地说道:“这真是怪事!刚才这袋子里分明有一只啃东西的活老鼠,它怎么会突然间死去呢?如果这只老鼠刚才就是一只死老鼠,那么啃东西的声音难道是鬼发出来的吗?”好奇心驱使书童进一步往下追究。
他两手抓着袋底把袋子往上一提,然后用力抖了几下,想把袋子抖落一空,看个结果。可是袋子里面除了老鼠没有旁物。他只听见老鼠落地“嘭”地一响,还没来得及去捡那只死鼠,却看到死鼠突然复活,一溜烟就逃走了。
苏轼被老鼠的吵闹折腾了半天,结果老鼠把他的书童弄了一个措手不及就溜掉了,因此心里很不愉快。他恨恨地说道:“想不到一只老鼠有这么狡猾!它无法咬破坚固的袋子逃跑,就用啃咬之声招人来解开袋口;当你守候在袋口伺机去捉它的时候,它却装死蒙骗你放松警惕。一个小动物耍出的狡猾花招居然骗得过人,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可恨的事情!”
寓言启示:一只老鼠,其体能和智能远不是人类的对手,但是这不等于说人类与一个弱小的对手相比,没有自己的短处。书童因为只看到了人类具有思维能力的长处,而忽视了老鼠求生的乖巧和逃生的敏捷,所以被弱小的对手所捉弄。这一故事告诉我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不仅是一个人取得节节长进的关键,而且是排除各种困难、克敌制胜的法宝。
影片推荐
我身体里住着其他人
———— 《The Woman with 7 personalities》
主人公Helen因为患上了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症拥有了七个人格,而这部纪录片是她的好友为了调查Helen患病的原因以及观察她的真实生活拍摄的。
在除了主人格Helen以外,其他六个人格中的Adam 、Willian 都是可爱的小男孩,他们是没有攻击性的人格,Jamil、Elizabeth这两个人格并不常出现,而另一男性人格Alex喜欢枪,这在Helen和她老朋友眼中是危险的,然而对Helen身体真正造成伤害的却是十几岁的女孩人格Branda、Karl,她们曾使Helen自残、用药过度等。
据Karl口述她之所以自残的原因是因为她认为身体上的痛比精神上的痛来的轻松,显然,这两个女性人格承担了Helen童年最痛苦的记忆,而这段记忆或许是患病根源。
Helen这样的症状在医学上简称为DID,全称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以前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在这种障碍中显示出两种或更多的不同身份或人格状态,这些不同身份与人格交替以某种方式控制着患者的行为。而这种病症的发病诱因多数是因为童年受到虐待或者经历过重大刺激等。
Helen在纪录片中曾表示当她受到虐待时,为了逃避痛苦,就将自己想象成另外的人,以此来逃避现实。虽然这样的心理暗示让她忘记了人生中最黑暗的经历,但也给她的人生带来了无限烦恼。
她很难控制人格变化,也不能对不同人格做的事情了如指掌,因此她不能正常交友也不能拥有一份稳定工作。当她和她的好友一同去学校找她曾经的导员了解情况时,在交谈中, Helen无法掌控人格的变化,上一秒还是个45岁正常的中年女性下一秒却成为了一个八岁年纪、声音软糯的Adam,这个转变导致她无法从导师那里获取有效信息。而当她再次转化为Helen时,眼神带着深深的自责——这分明不是她的错,却又要为她的无能为力道歉,这样的现实着实令人心酸。
在纪录片的结尾,Helen病因起源仍然是个未解之谜,她依然要和身体里的其他人共处一室,过着跌宕起伏的人生。
放眼到当下,DID依旧是人格障碍中最难攻克的领域。或许是因为女孩更容易受到性侵害的缘故,DID患者男女比例已经上升至1:9,试想,若是社会上能少一些心理扭曲的邪恶分子,是不是会有更多的人脱离深渊呢?
科普知识
这些,你都知道吗?
【人脉交际8大心理定律】
1首因效应:首次见面给人好感觉;2诚信定律:热情是焦点,真诚是最高点;3赞美定律:善赞美能博得人心;4面子定律:给人面子才善交际;5谎言定律:善意谎言助交往;6忍让定律:忍让能创和谐;7异性效应:男女具互相吸引力作用;8互惠定律:让对方产生“负债感”。
【心灵排毒的5个贴士】
1、自我合理宣泄,找人倾诉、痛哭和写日记;2、情志转移,把注意力转移到平时感兴趣和喜欢的事上;3、自我理性升华,看书,看好电影,接触自己喜欢的人,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4、适度让步,退一步海阔天空,给自己心理上的解脱;5、自我遗忘,忘记不愉快的事情。
【重视家庭的人更快乐】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把家庭放在第一位的人,远比把事业和物质成功放在第一位的人更快乐。
【心理常识:人最多拥有5个亲密伙伴】
英国《每日邮报》:牛津大学生物进化学邓巴教授对18岁至60岁的人研究发现,男人一般有4~5个亲密伙伴,而女人一般有5~6个闺蜜。每个人心里只有五个亲密伙伴的空位,他们可能是人,宠物或植物。且一旦坠入爱河就容易被忽略。
【心理常识:别人没有你想象的快乐】
斯坦福大学心理研究发现:我们总是有低估他人负面情绪的倾向。也就是说:我们总认为别人春风得意,而倒霉的那个总是自己。这是由于我们自身有关注负面信息的倾向,还有就是在交际中对方戴着快乐的面具刻意隐藏。
【心理技巧:亲自下厨心情好】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发现:经常自己动手做饭吃的人比不做饭的人幸福感更强,这是因为在获取食物时付出的努力会增加人们的价值感。吃饭时的快乐感觉和美味感,会持续24小时。
【心理技巧:你先说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你有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应该一起说。这样坏消息带来的痛苦会被好消息带来的快乐所冲淡,负面效应小得多。你有一个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的好消息,应该分开说。这样好消息带来的快乐不至于被坏消息带来的痛苦所流没,人还可以享受好消息带来的快乐。
【心理科普:越是拥有越是不满足】
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想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这在心理学叫“配套效应”。
【心理科普:大脑的心理秘密】
大脑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钟。这是对成人而言,所以学习20到30分钟后就应该休息10分钟。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点家务,10分钟后再回来继续学习,效果会更好。
【消费心理学:便利店里的陷阱】
1、销路最好的饮料放在商店的最里面:让你多逛会;2、相互关联的物品要摆在一起:激发你需要,让你多买一点。3、收银台前总会有零食:让你买本来自己没有想买的东西。
【密码心理学:密码一般不超过三个】
一般人的密码不会超过3个的,即使他有过很多个,最后也会缩小到2、3个的。而且一般人的所有邮箱密码都基本一样的,论坛注册的密码也都一样的,所以破解了一个也就可以得到很多个地方的密码了。
【地震中的心理学:细节见人心】
日本播音员的读稿语速一般是每分400字,而这个语速在讨论时往往还会加快。可在遇到灾难时,播音员要把语速减少到每分360字,因为这个语速是给人心理上安稳的最佳数值。
(责任编辑:杜雅雯)